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六批领军人才。主持和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在Nature Methods、Cell 等国际高影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2017年度国家百千万人才。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文化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地理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衡阳分中心第一届科委会主席等学术职务。
周国富 院长
光信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及响应型材料与器件集成联合实验室主任(国家级科技平台);广东省领军人才、广东省南粤百杰杰出人才;科技部重大研发专项首席科学家;微纳米光电子材料、器件及平板显示领域著名专家;飞利浦电子纸技术原创团队带头人,全球电子纸显示技术重要发明人之一。
西江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能源材料方向研究,包括太阳电池、光催化、锂离子储能技术等;先后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光学重要成果等奖项,获珠江科技新星等称号。
王 新 院长助理
广东省高校引进人才;华南师范大学研究员;专注于微纳米制造、光学物理和化学材料及电泳驱动和检测技术等;主持或参与多项省级与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
金名亮 副院长
Michael Giersig
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带头人,波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医药、纳米科技和工程领域发表了262篇SCI文章,文章他引次数超过18000次。
Paul Mulvaney
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六批创新创业团队第三核心成员,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终身教授,英国化学会会士。已发表SCI论文250余篇,总引用超过25000次。
黄行许 特聘教授
朱 竑 特聘教授
水玲玲 教授
Eser Metin Akinoglu 博士
Farabi Bozheyev 博士
张永光 副教授
张 璋 教授
陈志鸿 博士
高 宁 教授
白鹏飞 教授
肖登极 博士
李 倩 博士
毕业于柏林自由大学。主要研发具有等离子效应的低维纳米金属材料和纳米结构。通过新方法的研究,制备出通过光谱调控以及可应用于生物无损检测、无标记(label-free)检测的传感器。参与多项德国、欧盟的科研项目。
于国立科研式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作为客座研究员在德国亥姆霍兹柏林能源与材料研究院(HZB)“太阳能燃料磁控溅射研究组”部门工作。累计发表13篇代表性论文,其中11篇为第一作者。
长期从事基于微流控各种材料和加工技术,以及基于微流控的高通量细胞操控及检测技术。发表论文60多篇,专著章节2章,申请专利65件,实现技术转化1项;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技项目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
于山东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美国哈佛大学Charles M. Lieber课题组研究员,研究方向主要聚焦构建纳米颗粒、纳米线生物传感器,重点研究可用于活体体内微量物质的检测方法及材料。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1项美国专利。
于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相变传热性质、功能表面结构领域的研究工作,在工业自动化设备及控制系统的研发方面亦有多年经验。曾获得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联培博士,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专利1项。
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肇庆市华师大光电产业研究院-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联培博士,发表SCI论文8篇,申请专利1项。
毕业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和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能源化工、清洁能源等方向的研究,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他引120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已授权20余项。
毕业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多次在国际会议上做了相关成果的邀请报告,并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材料物理领域的SCI刊物上发表了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1篇,曾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了12篇学术论文,被引次数达到150次以上,多次受邀在全国光化学与光催化会议作光催化材料相关的学术报告。2015年华南理工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创新一等资助。
|